Wednesday, May 25, 2011

鄭記

詩巫西岸,
英基羅坡,
要轉往丹章馬尼路之前附近,
鄭記餐廳,
蝦麵早餐,
看阿昌長舉舉起一隻好大的蝦.....

未吃口水先流,
兩隻大蝦,
RM20

在下與阿昌"公司"一碗


去鄭記后面,
小小方便后,
發現洗手盆,
是仿鼎製成,
長舉的水壼,
原來是洗潔液,
真別緻,
詩巫頭一家吧?










鄭記餐廳外觀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鼎泰豐:鼎鼎有名

台北鼎泰豐:排隊進店 

去了中國,嚐了上海南翔小籠包,
其實今年較早時的七月,在下先到台北嚐了鼎泰豐的小籠包,
各有千秋,吃的都是品牌口味!

鼎泰豐打响名堂,其成功的秘訣在於手工製作,廚房裏的作業員多半為餐飲科系畢業的高職生,他們用手就要能估量出5公克(gram)的面皮重量,並且熟練地打上18個折。當然,這至少要花上三個月的時間來訓練。











煙霧矇矓的廚房,就是以玻璃窗隔著,對著大街道,人來人往,都會看的到,就是要做給人看,彷彿給人一種神秘感,也讓人充滿期待!





















小籠包的每粒18褶是招牌品牌,每粒的重量也一樣,保持品質......
小籠包:湯包







 當天的東道主,台灣福州人:王琳梅,
中為在華神唸書的翁震凌


打、揉、包、摺、蒸為鼎泰豐小籠包極致焠鍊的精巧手藝,
除了讓麵皮均勻薄嫩,肉汁飽滿外,
更重要的就是讓您在入口後便能感受到鼎泰豐的真情意!

傳統小吃,如何創新,照樣可以闖出名堂來!
生意看你怎樣做,對不?



附鼎泰豐的故事如下:
提到鼎泰豐,總是先讓人聯想到,個個小巧精緻如玲瓏般的小籠包。
鼎泰豐創辦人 楊秉彝 先生,出生於1927年的中國山西省。1948年的夏天,21歲的楊秉彝先生在國共內戰時期,毅然決然地坐上「花蓮號」,從上海漂洋過海地來到了臺灣闖蕩,並找到了臺灣的舅舅。在舅媽的協助之下,楊秉彝先生得到他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恆泰豐』擔任送貨員。兩年後,由於工作勤快,為人忠厚老實,老闆便開始讓他負責看帳和管理店內進出貨。二十八歲時與同樣在『恆泰豐』工作的賴盆妹結婚。婚後繼續在油行工作了三、四年,直到有一天,老闆因為轉投資失誤,使得『恆泰豐』受到牽累,一蹶不振,最後油行被迫解散,秉彝夫婦只好不捨地離開。此時的秉彝已經三十一歲了。離開油行後的秉彝夫婦決定自行創業,那麼,新店要取什麼名字好呢?楊秉彝先生想了想,他是向『鼎美油行』批的油,而自己又出身於『恆泰豐』,不如就取名為『鼎泰豐』吧,也算是感念『恆泰豐』老闆夫婦對他的恩情。而也於此構成了『鼎泰豐』的雛型。此時是西元一九五八年。當時電話很難申請,信義店現在仍在使用的二三二一八九二七的電話是向山西老鄉時任監察委員買的,趁買電話之便,又拜託同鄉監委向 于右任 先生索了一幅字當招牌『鼎泰豐油行』,四十多年來一直懸掛在信義店鼎泰豐的入口處。
秉彝憑著以前在『恆泰豐』油行建立人脈和良好商譽,『鼎泰豐』油行的業務很快就上了軌道,累積了一點積蓄後,夫妻倆東湊西湊的在信義路上買下了一個店面,把油行遷入這邊,就是鼎泰豐信義本店現址。到了民國六十一年左右,罐裝沙拉油問世,民眾對於購買油品的習慣有了全新的改變,卻也因此,『鼎泰豐』油行的生意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生意越來越差,楊秉彝夫婦日夜愁眉苦臉:「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楊秉彝夫婦以為這是他們事業的盡頭時,卻萬萬沒想到這次的事件成為『鼎泰豐』轉型的契機。楊秉彝夫婦接受『復興園』唐老闆的建議,把原本賣油的店面改成一半賣油,一半賣小籠包。而『鼎泰豐』的小籠包在毫無宣傳之下,憑著真材實料,客人吃過皆讚不絕口,吃過的客人一個帶一個地上門,生意極佳。就這樣,『鼎泰豐』結束掉油行的營運,正式經營起小籠包與麵點的生意,而『鼎泰豐』成為國際品牌的傳奇故事也就此展開。

Monday, November 08, 2010

上海南翔小籠包Soup Bao of Shanghai

 聞名的上海南翔小籠包,在城隍廟的步行街,
一個人最低消費是人民幣30元,
特地order了人民幣11元的一個大包,還不如詩巫的保品基的大,由於是湯包,要用水草來吸,嘩!好燙啊!舌頭被燙到了......但因為要等阿燕拍完照,雖然面不改色,卻口中燒呼呼呢!

Sunday, October 31, 2010

包痴......痴包!

中國江蘇省的張家港市,機關酒店早餐,清粥(真是僧多粥少,都是清湯吧了);
不過,在下有包就萬事足,
心惦著包,心中默算一個人可以吃多少粒.......
1,2,3,4,5,6,7,8才八粒包,咱們一桌8人,一人才一粒!





等不及啦!
開包,卻不料小弟拍到......


















喫包相,還真難看!
不過有包吃,管他吃相如何?

Friday, October 01, 2010

福州美食之旅


























配合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之需要,在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館轄下之出版與資料組安排下,"世福文物館文化工作團"一行6人和2名隨團團員,在4月的微寒中抵達福州市,展開了一星期的"尋找福州美食和文物"之行.
這趟訪問,行程匆匆,苦了雙腿--走了太多路;
此行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品嚐美食.
左起為文物館出版與資訊組組長黃孟禮主編,組員楊貽鈁,退休英語老師張怡.
詳參林禮長的福州行文章